Monday, September 8, 2008

韩国传统服


韩服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对此,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韩服的个性发展开始于李氏朝鲜中期。从那以后,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襦裙发展,同中国服饰的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的中国特色。  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西式服装进入韩国。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觉得韩服太过繁琐,穿着不便,因而使用者大为减少。但是,韩服爱好者一直积极推销韩服,并设计出了合乎时代、容易穿着的式样,使韩服重新恢复了活力。
  
“白衣民族”的由来
  
韩服非常讲究颜色和图案。历史上曾因贫富贵贱的差异,韩服在花纹、色彩上有过很大差别。比如,朝鲜时代的国王穿的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黄色服饰,而平民则多身着朴素的白色服装,这也是韩民族被称为“白衣民族”的由来。去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在韩国釜山举行,韩国特意为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制作了韩服。据介绍,每件韩服的颜色和图案分别根据“阴阳五行说”选定,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例如黄、青、赤、黑、白五色分别代表着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而图案方面,制作者则选择了青松、竹子、云和牡丹为花样。青松和竹子代表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君子风范,而云和牡丹则象着远离世俗的超脱境界和华丽富贵。过年时不穿韩服会被视为无礼

韩服着装比现代服装复杂得多,以女式韩服穿法为例,裙子里边要穿上衬裤、衬裙等配套服装。衬裤要比衬裙短3到4厘米,衬裙也要比外裙短3到4厘米。裙子的开启部分要放到后边,侧襟放到左边,并从前面系上。此外,女子穿韩服时搭配的发卡、耳坠、戒指等首饰,应选择古典的风格才可展示出典雅的气质。穿韩服当然必须化妆,不过据朋友讲,即便在平时,韩国女孩出门前也会精心打扮一番,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在韩国人心中,正式场合穿韩服已经上升为一种规范,如果有晚辈违反,长辈便不会接受他们的“请安”。过年过节,上街不穿韩服还会被陌生人指为“粗鲁、没有礼貌。”也正因为如此,不管韩国人身处何方,韩服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韩国饮食文化。








韩国有各种饮食, 由于韩国过去处于农耕社会。 因此从古代开始主食就以米为主。 最近, 韩国饮食与各种蔬菜, 肉类, 鱼类共同组成。 泡菜(发酵的辣白菜), 海鲜酱(盐渍海产品), 豆酱(发酵的黄豆)等各种发酵保存食品。 以营养价值和特别的味道而闻名。 韩国摆餐桌的特征是所有饮食同时摆出。 传统菜数为贫民三种, 王族十二种等 摆餐桌根据面条或肉类而有所不同。 与中国和日本相比。 韩国饮食提供汤。 在韩国饭匙实用使用更频繁。

韩国四季分明,各季有各季的食品,因此食品品种非常丰富,可大致分为以各地名产为材料的宫庭食品和各具特色的乡土食品。
  
韩国三面环海,寒流与暖流交汇,沿海岸有肥沃的滩涂,所以鱼贝种类也很多。韩国人为了能在酷暑和寒冬中品尝美味海鲜,很早就开发了鱼虾酱之类的发酵食品,其加工技术十分发达,工艺中对调味食品酱油、辣酱、大酱等尤为讲究,韩国的发酵食品由此成为韩国饮食文化中最独特的地方。此外,韩国人在饭前、接待客人、祭礼饮酒时,还常备鱼虾酱、咸菜、肉干、鱼干等下酒菜,由此开发的各类食品加工技术也丰富了其饮食文化。
  
韩国自古以来礼仪食品种类繁多,如生产、三七日、百日、周岁、婚礼、聘礼等的贺礼食品,巫俗食品、祭礼食品、寺庙礼仪食品等。其中,寺庙食品忌五辛(蒜、葱、小根蒜、韭菜等)和荤菜,用山菜、野菜、树根、野果、树皮、海草类、谷类制作,不加任何调料,形成自然产品本身固有而独特的文化,其烹饪方法在各寺庙之间口传至今。祭礼食品以糕饼为主。儒家的祭礼食品同巫俗食品形式基本一致,但祭礼食品已相当现世化,而巫俗食品还依然如故。如在巫俗食品中,把红枣泥或生肉片放在蒸米面糕上,这种做法表明阴阳相谐观念多么根深蒂固。
  
韩国人对传统的素食独有情钟,以素食为主的寺庙食品自不必说,就是泡菜、豆腐菜、山野菜等日常食品也非常发达。如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肉类消费迅速增加,因此各种成人病大为流行,在这种情况下,素食的寺庙食品作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传统韩国饮食的种类

1. 米饭和粥   
饭是韩国饮食的知主食, 大部分人吃白菜饭。 为增加营养也有时添加豆类,栗子,高梁, 红豆 ,大麦, 谷物。 粥是营养价值高的饮食。 种类很多, 有添加米, 红豆, 南瓜, 鲍鱼, 人参, 蔬菜,鸡肉, 蘑菇, 黄豆牙等做成的。

2. 汤   
汤是上饭时必提供的饮食。 汤的种类根据蔬菜, 肉类, 贝类, 海草, 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锅   
砂锅跟汤相似但比汤更浓。 最有各的砂锅最大酱砂锅。 砂锅的味道较辣, 在砂锅里煮好后趁热端上来。

4. 熏和炖食品   
熏和炖食品是类似蔬菜里加入酱油调味制作的食品。 熏和炖食品用微火制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盐, 酱油, 椒盐, 芝麻油, 蒜, 洋葱后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腌海物 (用盐腌好的海产品)   
腌海物是特别咸的食品, 用鱼, 海蛎子, 虾, 鱼子, 鱼内脏等发酵制作。 腌海物可以做为一道菜。 还可以在腌咸菜时当调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 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 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烤鱼。

8. 煎饼   
煎饼是把蘑菇, 角瓜, 干鱼, 海蛎子, 青椒, 加盐和胡椒粉的肉等。 放入面粉和鸡蛋里搅拌后, 煎制成的类似煎糕的食品。

9. 饺子   
饺子是把肉, 蘑菇, 角瓜, 绿豆芽, 猪肉等绞成陷后, 用面皮饺好的食品。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韩国风俗文化。






家庭生活
   韩国的传统家庭通常是一家3~4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因为喜欢家族人丁旺盛是当时韩国的风俗习惯。 但伴随着20世纪6、70年代产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及人口控制政策的确立,大家族式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到1980年,平均每户人家的子女数减少为1人或2人。 但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仍有迹可寻,如长男为重、儿子为重。为了破除这种思想,政府立法规定男女在遗产继承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如今的韩国年轻人几乎都从大家族的制度下解放出来,单独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现在韩国的家庭形态主要是以夫妇为中心的小家庭。

姓名   韩国人的姓氏以金(21%)、李(14%)、朴(8%)、崔、郑、张、韩、林为最,姓名多由姓氏及双音节名字构成。韩国妇女婚后并不随夫姓,但子女须随父姓。
婚姻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 (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

祭祖(拜祭先祖)
   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里,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因此,除先祖的忌辰外,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日,子孙后代都会通过祭拜来召唤先祖的灵魂。韩国人相信凭借这种特殊的仪式能和逝去的亲人再次相聚,并借此祈愿得到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

暖炕(ondol)
   韩国住宅设计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Ondol]式的暖炕。原本是利用厨房或屋外设置的灶坑烧柴产生的热气通过房屋面下的管道而烘暖整个房间。 [Ondol]式的暖,冬暖夏凉,有益于健康。因此现代化城市的高级公寓区或建筑中,依然使用现代化暖气设备传热的[Ondol]式的暖

韩国传统服装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jeogori)搭配优雅的长裙(chima);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daenim)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

韩国传统住房
   传统韩式住宅从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668年)到朝鲜王朝(1392~1910年)后期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加改进,以适应北部寒冷和南部温暖的不同气候。建造传统风格住宅的主要材料是泥土和木头。泥土将室内同室外的热气隔开。房顶所用黑色瓦片是用泥土做的。 通常是红色。而且,韩式住宅的框架不用钉子而只靠木桩支撑而成。简单的传统住宅里有一块长方形地板,一间厨房,有一边是卧室从而形成一个 'L'形,后来又形成了‘U'形或中间有一个院子的方形。上层社会的住宅由几个独立建筑物构成,一处供妇女和孩子住,一处供家庭中的男子和他们的客人使用,称作“厢房”,还有一处是给佣人们的。所有这些都在一座围墙内。

韩国文化,历史与艺术。

韩国丰富的文化,往往有人把它形容为独特的文化。韩国文化诚然有其与众不同的自身的特点,然而这一形容词也许有时用得过分,或者用得不甚得当。了解东北亚文化是对韩国文化起源进行任何研究或严肃讨论的前提。其他亚洲国家对韩国半岛的早期影响从新石器时代的篦纹陶器以及青铜器时代的琵琶形短刀、双柄镜和几何形图案上就能看到。  

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即同中国人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韩国制造了铁工具和铁武器。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   

但是,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不妨考虑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传入韩国的。虽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为韩国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于建立一个由贵族统治和中央集权的倾向于扩张的国家。   有人认为新罗时代(公元前奏57-公元935)年青人所崇尚的世俗五戒出自佛教,但是也有人说这五戒的圆光是佛教法师,但是他也精通孔子学说。因此,对五戒作两种解释都可以。   

然而,情况的另一面也应予考虑。当时,由于社会需要一套有利于建立王权和父权制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所以,即使佛教和儒教尚未传入韩国,组织号称“花郎”的青年队伍和保护诸如家畜之类的财产这两件无论如何也会备受重视。   

佛教的禅宗也是同样情况。禅宗早在新罗兼并另外两个王国百济(公元前功尽弃8-公元660)和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以前很久就已经传入韩国,但是直到统一新罗时代(668-935)末期,即强大的地方地主势力起而反对中央集权统治制度的时候才开始盛行。换言之,佛教禅宗之所以被接受和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符合当地地主的需要的宗教。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据信它的是在同中国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间传入韩国的。但是,如果联系中产阶级的上升来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释新儒学何以会被接受。中产阶级是指一批具有地方乡绅地位的中小地主,他们并非通过世袭权利而且通过国家科举进入官场的。这些人为人正直,对通过非法手段占有大规模产业的亲元朝的统治家族持批判态度。这个新兴中产阶级欢迎新儒学的道德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一个新王朝的领导阶层,他们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强盛的中国的崇拜者。相反,他们努力发掘民族的历史传统,把这个传统的起始一直追溯到檀群时代,并且支持世宗(1418-50在位)推行韩国新文字韩字。   

到了17和18世纪,关心韩国的技术和经济进步的新风气在朝鲜王国学者中间甚为流行。在这个时期,移栽秧苗、每年种植两茬庄稼和修建蓄水库的做法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一个以汉城和开城为中心的全国商业网络组织起来了。港口商贾在义州促进了对外贸易。独立的手工业繁荣发展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儒教的一派的实学形成了。实学的宗旨是通过培养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认识来改革社会。实学在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清朝的历史研究方法学的影响下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与韩国文化总的发展相并行的还有韩国艺术的发展。高句丽壁画的刚建风格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高句丽人民的性格是一致的。研究高句丽壁画风格的发展虽然有助于确定古墓的年代和文化交流的状况,但是并不能充分解释这些艺术作品的历史意义。   

新罗王国的石窟庵也是同样情况。这个在中央端坐着雄伟的释迦牟尼像的人工凿成的石窟庙宇代表着统一的宇宙。这个石窟似乎表达了对一个和谐世界的理想。佛国寺内的释迦塔和多宝塔这两座石塔也是同样情况。这两座塔也许是统一新罗时代最优秀的石工作品。它们是一种在绝对君主统治制度不把和谐人微言轻理想的贵族性格的产物。作为纪念禅宗僧人的建筑物,这两座石塔是在统一新罗时代将近结束的时期出现的禅宗佛教艺术的典型。塔上螺纹图案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与中央集权统治制度相左的精神上的复杂态度。   

高丽瓷器之优美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贵族统治阶级的强大影响下出现的,但是雅致的高丽瓷器显然具有高丽贵族的独特风格。与之成对照的是,朝鲜白土瓷器的简单、凝重的美则与注重实用甚于奢华的朝鲜军人和非军人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有直接关系。   

朝鲜绘画一直被普遍认为只是模仿中国绘画,或者只是中国画的一支地区性流派。其实不然。朝鲜绘画独创一格,其构图、笔法和用色都反映韩国的审美标准。到了17和18世纪,一些画家在绘画韩国风景上使用大胆笔法进行现实主义创作。风俗画也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风俗画描写翩翩年少的两班子弟(贵族)与妓生(经过训练的以艺侍人的女子,类似日本的艺妓)调笑的情景以及农夫和各行业手艺人从事劳作的景象,无不带有典型的韩国风采。   尽管不能忽视外国对韩国艺术的影响,但是如果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基本背景缺少应有的了解,那么,要评价韩国艺术的真正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明显的道理往往被人所忽视。   

虽然一件艺术品一离开艺术家的手就会有它自己的独立的、本身的价值,但是产生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决不可忘记。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品是超越于个人审美水平之上的历史的产物。